我算是明白了,要真正学会做一件事,最少要重复做三次。
        M42是天文爱好者最喜欢拍的目标,因为它很亮而且很漂亮,但M42也是天文爱好者最难处理好的深空照片,因为它太亮了,要想把星云的云气充分压榨出来,星云中心就要不可避免地过曝。所以拍M42要至少拍两组不同曝光的照片,然后在后期合成,当采用LRGB合成时,意味着要有八个通道的数据需要处理,一不小心就要返工返工再返工...所以当老魏把他参团远程拍摄的M42全套数据交给我时,真是头晕啊。
        第一步:叠加。可以用DeepSkyStack,也可以用MaxIm DL(MDL),理论上后者叠加出来的图像质量要更好那么一点点,但是方便还是前者,因为要叠的通道实在太多了。用过不知多少次DSS了,仍然阴沟里翻船若干次,教训啊:一是亮场、暗场和平场一定要是同一个通道的,这次就发生RGB三个通道用了L的平场的低级错误,虽然比较了下好像没有什么不同,但是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还是不得不重新叠加了一次;二是亮场照片一定要事先人工过滤一道,叠出来拉亮了才发现若干卫星轨迹,方才想起猎户座正好在天赤道上,来来往往的人造卫星简直如过江之鲫,一不小心就会在照片上留下轨迹,有一张照片居然还有飞机的轨迹,所以一定要在预览窗口里拉伸图像,拉亮图像后要逐张人工检视每张图片是否有拉线、卫星或飞机轨迹等情况,有疵瑕的照片取消勾选,这样才能处理出高质量的原片,于是,我在这里又处理了第三次;三是5s的短曝光不需要做平场,如果做了平场反而会因为过度补偿而导致四周亮中间暗,于是我在这里做了第四次叠加。
        第二步:拉伸。就是所谓的DPP,数码冲洗的意思,把叠加完成的照片里的信息尽可能多榨出来。DSS叠加完成的图片是线性的,和人眼的特性不符,看上去就是黑漆漆一片,但其实黑漆漆的表象之下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。DPP可以用PS也可以用MDL,但是我用PS拉伸曲线和色阶来调整总是感觉做不到位,不是把色阶拉断了就是感觉不到位,还是MDL的操作来得量化精确可操作。把叠加后的原片打开后首先拉伸预览窗口的stretch,把整张片子拉亮,把云气拉出来,再调出DPP窗口,将无云气的最暗部的数值和方差提取出来,按照数值减去五倍方差的结果填入AVG栏中,再将云气中较淡的区域的数值作为MID栏的数值,运行拉伸后观察直方图,按照直方图左边没有顶满的原则微调两个数值,就可以得到充分拉伸然而又不会造成过分饱和的图像。为了不同通道的处理尽量一致,两个点的取点位置我都记录了坐标值,各通道尽量一致,后期色彩等就会比较均衡。
        第三步:LRGB叠加。PS和MDL都能做,还是用的MDL。LRGB四个通道拉伸后的图片全部打开,然后调出color菜单下的combine color窗口,把每个通道的图片选择好,然后点击Align进行对齐。这次的图片用Auto star match是通不过的,因为不同通道之间的画面有旋转,所以校准方式要改成手动2星校准,通过手动在每张图片上标注出两颗星,来作为基准实现自动对齐,两颗校准星一颗在画面中央,另一颗在边角,这样才能准确识别旋转情况。校准完毕后按OK,回到合并色彩界面按OK,LRGB合成就完成了。
        第四步:降噪。PS和PI都能做,用的PS,按照教程将图像模式改为LAB模式,然后针对AB通道进行两次高斯模糊和渐隐高斯模糊,第一次高斯模糊半径1.5,渐隐70%,第二次高斯模糊半径4.0,渐隐50%。确实有明显的降低彩色噪声的效果。处理后将图像模式改回RGB模式。
        第五步:HDR。用的是PS的蒙版,将两张不同曝光的降噪后图片放到一张图片里,手工对齐后,拷贝亮的背景为新图层,删去原有不可编辑的背景图层,然后将暗的图片新增一个蒙版,蒙版上拷贝上亮的图层,然后进行高斯模糊,我用的是半径50,最后调整曲线和饱和度就可以了。
        这次做出来的M42云气十分充足,这些云气并不是凭空产生的,是真实的信息。我没有像它提供的处理后照片那样将HA通道压在上面,因为HA通道的星点太细,即使亮星也是如此,叠加上去后虽然减少了亮星的过曝和星芒,但却与我们目视的主观感受大相径庭。我个人是十分不喜欢仅仅出于好看的目的而做缩星等处理的,画面的真实感和整体气氛对我来说更重要。深空后期的水真是太深了!
L200-LRGB-HDR_output1小.jpg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